地点
人物库 南北朝
张悦南朝宋 ? — 47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0 【介绍】: 南朝宋吴郡吴人
张畅弟。
侍中南郡太守
宋前废帝永光元年晋安王刘子勋(孝武帝子)起兵,自称为,召拜为吏部尚书,与邓琬共辅政。
事败,归降。
复为太子中庶子
后为雍州刺史
明帝泰始六年,领巴郡太守,未拜,卒。
全宋文·卷四十九
(一作「说」。
)畅弟,历中书吏部郎侍中临海王子顼前将军长史南郡太守
晋安王子勋以为司马,加征虏将军
及建号,拜领军将军吏部尚书,事败归降,复为太子中庶子,除巴陵王休若卫军长史襄阳太守,寻代休若雍州刺史宁远将军,复为休若征西长史南郡太守
泰始六年三巴校尉,加持节师将军,领巴郡太守,未拜卒,有集十一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寇洛西魏 487 — 53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87—539 【介绍】: 西魏上谷昌平人,家武川
性明辨,不拘小节。
北魏孝庄帝永安三年,从贺拔岳西征,入关。
镇压万俟丑奴起事,破擒之,封安乡县
累迁征北将军卫将军
岳为秦州刺史侯莫陈悦所杀,乃收集将士,志在复仇。
宇文泰讨悦,平之。
泾州刺史
西魏文帝大统初进爵京兆郡公
出为华州刺史,加侍中
镇东雍州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通南齐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九 神化科
不知何许人。
宋元嘉中
见于寿春衣弊露宿野中。
自称郑散骑
言未然事。
皆验。
江陵有边僧归者。
商于寿春
将还。
来欲寄物。
僧归以檐重不许。
强增之。
然檐殊不觉重。
行数里即别去曰。
我有女兄名慧绪
住三层寺。
烦致意。
忽不见。
顾所寄物。
亦失之。
僧归大惊。
至则求慧绪语之。
曰。
吾无弟。
即往求通不见。
江陵慧绪亦死。
入其房问讯委悉。
因留江陵行见人家坟墓。
无不言其氏族死亡年月。
江陵人皆相视惊异。
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
故群盗见之。
亦掩迹避走。
俄就任漾家。
索酒。
甚急。
曰我远行不复相见。
为谢诸知识。
宜各精进脩善为。
先饮醉卧墙下而化。
数日复有人见行市中。
追及共语久之乃失。
释慧通
不知何许人。
宋元嘉中见在寿春
寝宿无定游历村里。
饮宴食啖不异恒人。
自称郑散骑
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
江陵有边僧归者。
游贾寿春
将应反乡。
路值慧通称欲寄物。
僧归时自负重担。
固以致辞。
遂强置担上。
而了不觉重。
行数里便别去。
谓僧归曰。
我有姊在江陵作尼名慧绪住三层寺。
君可为我相闻道寻欲往。
言讫忽然不见。
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
僧归既至寻得慧绪
具说其意。
既无此弟。
亦不知何以而然。
乃自往寿春寻之竟不相见。
后自往江陵
慧绪已死。
入其房中讯问委悉。
因留江陵少时。
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
传以相问并如其言。
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
于是群盗遥见者辄间行避走。
又于江津路值一人。
忽以杖打之语云。
何駃归去。
看汝家若为。
此人至家。
果延火所及舍物荡尽。
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甚急。
云今应远行不复相见。
为谢诸知识。
并宜精勤修善为先。
饮酒毕至墙边卧地。
就看已死后数十日。
复有人于市中见之。
追及共语。
久之乃失。
释慧通
不知何许人也。
宋元嘉中见在寿春
衣服趋尔寝宿无定。
游历村里饮宴食啖。
不异恒人。
自称郑散骑
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
江陵边有僧归者。
游贾寿春将应反乡。
路值慧通
称欲寄物。
僧归时自负重担固以致辞。
遂强置担上。
而了不觉重。
行数里便别去。
谓僧归曰。
我有姊。
江陵作尼名惠绪
住三层寺。
君可为我相闻。
道寻欲往。
言讫忽然不见。
顾视担上所寄物亦失。
僧归既至。
寻得慧绪
具说其意。
既无此弟。
亦不知何以而然。
乃自往来寿春寻之。
竟不相见后自往江陵
慧绪已死。
入其房中讯问委悉。
因留江陵少时。
路由人家坟墓无不悉其氏族死亡年月。
传以相问。
并如其言。
或时悬指偷劫道其罪状。
于是群盗遥见者。
辄间行避走。
又于江津路值一人。
忽以杖打之。
语云。
可驶归去看汝家若为。
此人至家果为延火所及。
舍物荡尽。
齐永元初忽就相识人任漾求酒。
甚急云。
今应远行不复相见。
为谢诸知识。
并宜精勤修善为先。
饮酒毕至墙边卧地。
就看已死。
后数十日复有人于市中见之。
追及共语。
久之乃失。
不知所从来。
多见在寻阳
自称郑散骑
江陵人边僧归。
商行至寿阳
将还江陵
欲寄物于其担上。
僧归不肯受。
强之。
僧归为受。
亦不觉重。
行数里别去。
谓僧归曰。
我有妇。
荆州三层寺作尼。
名惠绪
汝至彼可为相闻道我寻往也。
言毕忽然不见。
僧归至荆州
具为惠绪言之。
结尼禅行道德人也。
既无此兄。
不解所以。
后至寿阳
寻之不知处。
后来荆州
惠绪房。
已死矣。
讯问委悉。
寺中知必通也。
由留荆洲。
与人行见丘墓。
皆识名字氏族。
四月八日
于上明东寺齐。
随众僧行道。
于众指示人云。
某人经作劫。
如是者数人。
群盗一时走去。
江津路值一人。
以马杖鞭
曰。
汝忿归看汝家何如。
此人至家。
火已烧其宅矣。
齐永元初
就任漾求酒曰。
宜应远行。
永不复相见。
为谢诸知识。
并宜精进。
慎幼退转。
饮酒毕。
至市东墙卧地。
既视死矣。
数十日忽复于市见之。
市人遂视。
久久乃没也(云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陆法和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人
初隐于江陵百里洲,通佛道术数。
南朝梁时侯景为乱,助湘东王击败军于江陵
元帝任为都督郢州刺史
北齐文宣帝天保六年,举州降齐,为大都督十州诸军事
在朝不称臣,不称官爵,但云荆山居士
无疾而终。
全北齐文·卷二
法和不知何许人,有道术,在梁以破任约武陵王纪功为都督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加司徒
元帝败灭,举州入齐,为大都督太尉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入朝再为太尉,无疾而死。
文宣令开棺视之,空棺而已。
陆法和
不知何许人也。
隐于江陵百里洲。
衣食居处一与戒行沙门同。
耆老自幼见之容色常定。
人莫能测也。
或谓出自嵩高
遍游遐迩。
既入荆州汶阳郡
高要县之紫石山。
无故舍所居山。
俄有蛮贼文道期之乱。
时人以为预见萌兆。
侯景始告降于梁。
法和南郡朱元英曰。
贫道共檀越击侯景去。
元英曰。
侯景为国立效。
师云击之何也。
法和曰。
正自如此。
渡江。
法和时在清溪山。
元英往问曰。
今围城其事云何。
法和曰。
凡人取果宜待熟时。
固问之曰。
亦剋亦不剋。
遣将任约击梁湘东王江陵
法和乃诣湘东乞征约。
召诸蛮弟子八百人在江津
二日便发湘东
胡僧祐领千馀人与同行。
法和登舰大笑曰。
无量兵马。
江陵多神祠。
人俗恒所祈祷。
法和军出无复一验。
人以为神皆从行故也。
赤沙湖与约相对。
法和乘轻舟不介冑。
沿流而下。
去约军一里。
乃还谓将士曰。
聊观彼龙睡不动。
吾军之龙甚自踊跃。
即攻之。
若得彼明日当不损客主一人而破贼。
然有恶处。
遂纵火船。
而逆风不便。
法和执白羽扇麾风。
风即返约。
众皆见梁兵步于水上。
于是大溃皆投水。
约逃窜不知所之。
法和曰。
明日午时当得。
及期而未得人问之。
法和曰。
吾前于此洲水乾时建一刹。
语檀越等。
此虽为刹实是贼标。
今何不向标下求贼也。
如其言果于水中见约抱刹仰头栽出鼻。
遂禽之。
约言。
求就师目前死。
法和曰。
檀越有相必不兵死。
且于王有缘决无他虑。
王于后当得檀越力耳。
湘东果释用为郡守
及魏围江陵约以兵赴救力战焉。
法和既平约。
往进见王僧辨于巴陵
谓曰。
贫道已却侯景一臂。
其更何能为。
檀越宜即逐取。
乃请还。
湘东王曰。
侯景自然平矣。
无足可虑。
蜀贼将至。
法和请守巫峡待之。
乃总诸军而往运石以填江。
三日水遂不流。
横之以铁锁。
武陵王纪果遣蜀兵来度峡口。
势蹙进退不可。
王綝法和经略一战而殄之。
军次白帝谓人曰。
诸葛孔明可谓为名将。
吾自见之。
此城旁有其埋弩箭镞一斛许。
因插表令掘之如其言。
又尝至襄阳城北大树下
画地方二尺。
令弟子掘之得一龟长尺半。
以杖叩之曰。
汝欲出不能得已数百岁。
不逢我者岂见天日乎。
为授三归龟乃入草。
八叠山多恶疾人。
法和为采药疗之。
不过三服皆差。
即求为弟子。
山中多毒虫猛兽。
法和授其禁戒不复噬螫(音栻)所泊江湖必于峰侧结表云。
此处放生。
渔者皆无所得。
才或少获。
辄有大风雷。
船人惧而放之。
风雨乃定。
晚虽将兵犹禁诸军渔捕。
有窃违者中夜猛兽必来欲噬之。
或亡其船缆。
有小弟子戏截蛇头。
来诣法和
法和曰汝何意杀因指以示之。
弟子乃见蛇头齰裤裆而不落。
法和使忏悔为蛇作功德。
又有人以牛试刀一下而头断。
来诣法和
法和曰。
有一断头牛就卿徵命殊急。
若不为作功德。
一月内报至。
其人弗信少日果死。
法和又为人置宅相墓以避祸求福。
尝谓人曰。
勿系马于碓。
其人行过乡曲。
门侧有碓因系马于其柱。
入门中忆法和戒。
走出将解之。
马已毙矣。
梁元帝法和都督
郢州刺史封江乘县公
法和不称臣。
其启文朱印名上自称居士
后称司徒
梁元帝谓其仆射王褒曰。
我未尝有意用陆为三公
而自称何也。
曰。
彼既以道术自命容是先知。
梁元帝法和功业稍重。
遂就加司徒都督刺史如故。
部曲数千人通呼为弟子。
唯以道术为化。
不以法狱加人。
又列肆之所不立市丞
牧佐之法无人领受。
但以空槛籥在道间。
上开一孔以受钱。
贾客店人随货多少。
计其估限自委槛中。
所受所掌之司夕方开取。
条其孔目输之于库。
法和平常言若不出口。
时有所论则雄辨无敌。
然犹带蛮音。
善为攻战。
具在江夏
大聚兵舰。
欲袭襄阳
而入武关。
梁元帝使止之。
法和曰。
法和是求佛之人。
尚不希释梵天王坐处。
岂规主位。
但于空王佛所。
与主上有香火因缘。
见王上应有报至。
故救援耳。
今既被疑。
是业定不可解也。
于是设供食具大䭔薄饼。
及魏举兵。
法和汉口
将赴江陵
梁元帝使人逆之曰。
此自能破贼。
师但镇郢州不须动也。
法和乃还州。
垩其城门。
著粗白布衫裤邪巾。
大绳束腰坐苇席。
终日乃脱之。
及闻梁元败灭。
复取前凶服著之。
哭泣受吊。
梁人入魏果见䭔饼焉。
法和始于百里洲造寿王寺。
既架佛殿更截梁柱曰。
后四十许年佛法当遭雷雹。
此寺幽僻可以免难。
魏平荆州宫室焚烬。
总管欲发取寿王佛殿。
嫌其材短乃停。
后周氏灭佛法。
此寺隔此陈境故不及难。
天保六年春清河王岳进军临江
法和举州入齐。
文宣法和大都督十州诸军事太尉公。
西南大都督五州诸军事荆州刺史安湘郡公宋莅为郢州刺史
官爵如故。
莅弟遣为散骑常侍仪同三司湘州刺史义兴
梁将侯瑱来逼江
齐军弃城而退。
法和与宋莅兄弟入朝。
文宣闻其有奇术。
虚心想见之。
三公卤簿。
于城南十二里供帐以待之。
法和遥见邺城下马禹步。
辛术谓曰。
公既万里归诚主上虚心相待。
何作此
法和手持香炉步从路车至于馆。
明日引见。
给通幰油络网车。
诣阙通名不称官爵。
不称臣。
但云荆山居士
文宣法和及其徒属于昭阳殿
法和钱百万物万段甲第一区田一百顷奴婢二百人生资什物称是。
法和所得奴婢尽免之曰。
各随缘去。
钱帛散施一日便尽。
以官所赐宅营佛寺。
自居一房与凡人无异。
三年间再为太尉
世犹谓之居士
无疾而告弟子死期。
至时烧香礼拜佛。
坐绳床而终。
浴讫将殓。
尸小缩止三尺许。
文宣令开棺视之。
空棺而已。
法和书其所居屋壁而涂之。
及剥落有文曰。
十年天子为尚可。
百日天子急如火。
周年天子递代坐。
又曰。
一母生三天。
两天共五年
说者以娄太后生三天子。
孝昭即位武成传位。
后主共五年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敬长瑜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齐平阳太平人
敬显俊子。
武成帝时广陵太守,多所受贿。
刺史陆骏将劾之。
长瑜贿赂和士开士开以书屏风诈为长瑜所献。
帝悦,俟表至,不问。
后迁合州刺史,陷于陈,卒。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卢叔武北齐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名一作叔彪,当为叔虎,均避唐讳改。
北齐范阳涿人文伟从子。
好奇策。
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胜不用其计,弃城奔梁。
叔武归本县。
高澄辟之,不到。
孝昭帝召为太子中庶子,劝关西,撰《平西策》一卷。
武成帝时出为合州刺史,迁太子詹事
自奉俭约。
齐亡,以寒馁死。
全北齐文·卷二
叔武,《北史》作叔彪,潜族弟,魏未为贺拔胜荆州开府长史,胜败,不应辟召,孝昭即位,为太子中庶子,加银青光禄大夫武成即位,拜仪同三司都官尚书,出为合州刺史武平中太子詹事右光禄大夫,齐亡,归范阳,遭乱城陷,以寒馁死,周将宇文神举收而葬之。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令狐休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敦煌人
令狐整弟。
有文武材,起家太学生
后与同举兵逐张保,授都督
累迁大都督乐安郡
入为中外府曹参军
宇文护以为敦煌郡,在郡十余年,有政绩,迁合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念华北周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北周金城枹罕人
念贤子。
官至开府仪同三司合州刺史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封子绘北齐 515 — 564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5—564 【介绍】: 北齐渤海蓨人字仲藻小名搔
封隆之子。
,由秘书郎中累迁金紫光禄大夫
魏孝武帝末,斛斯椿用事,子绘与父俱弃官还。
东魏孝静帝时,累迁平阳太守,开晋州北界霍太山旧号千里径之东路,便于军民。
大行台吏部郎中渤海太守合州刺史等,晓达政事,长于绥抚。
北齐文宣帝时,仕至仪同三司祠部尚书
全北齐文·卷六
子绘字仲藻渤海蓨人魏尚书右仆射隆之次子,小名搔,为神武开府主簿,随府转丞相主簿,加伏波将军,除通直常侍左将军,领中书舍人,加征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孝静初兼给事黄门侍郎,除卫将军平阳太守,加散骑常侍,征补大行台吏部郎中文襄统事,以为渤海太守,加骠骑将军天保初太尉长史,历海州合州郑州刺史,徵为司徒左长史乾明初大司农,除魏尹皇建中骠骑大将军太宁中都官尚书,加仪同三司,历七兵尚书,转祠部尚书河清三年卒,赠尚书右仆射谥曰简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荀朗陈朝 518 — 565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18—565 【介绍】: 南朝陈颍川颍阴人字深明
起家梁庐陵王行参军
侯景攻陷台城梁简文帝豫州刺史,令讨
景平,累官至南兖州刺史
陈霸先入辅,北齐军来攻,侯安都大破之。
入陈,封兴宁县
陈文帝时,与侯安都王琳,迁都督合州刺史
卒谥壮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命北周 531 — 568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31—568 【介绍】: 北周僧。
本姓郭太原晋阳人
少习儒业,年十五出家。
仙城山善光寺讲经,以习禅名。
后至河北慧思等师,尽祛所滞,复返仙城弘扬所学。
有《大乘义章》等。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慧命俗姓郭太原晋阳人,住河阳城山善光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三 传宗科
姓郭氏太原晋阳人
徵士琦之裔也。
徙居湘州长沙郡
天姿秀拔。
身有光影。
夙依珍阇黎为童子。
珍者位地人也。
然能入其室。
则必有以也。
年十五习诵法花经。
踰兼旬即覆述。
无遗误。
既薙落。
每以花严致修證。
行方等普贤等忏法。
后从恩光先路二禅师
咨询定业。
先是道士孟寿。
久栖仙城山
一日睹其地有神祇。
严卫盛甚。
登岩以望。
则又见梵侣群拥。
顷之至。
寿趋礼谒。
因悉舍为善光寺。
供给殷缛。
学者骈集。
晚开维摩经于州治。
而归乡里焉。
法音禅师者。
王氏子。
同郡祁人也。
少但事果愿寺能禅师
才数旬。
顾又遍历江南河北
以袪所滞。
至遇思邈二师而后已。
因留仙城者五稔。
一日𢹂手行松林间
笑曰。
此两处诚可终焉。
闻者莫之寤。
天和三年十二月五日
以疾终于善光寺。
十七日音亦终于果愿寺。
然皆精爽不昧。
面西念佛。
奇香异乐。
或闻有唱善哉声。
音俱年三十有八。
尤善辞章。
著大品义章融心论还源镜行路难详玄赋等。
文行世。
而菩萨戒弟子。
济北戴逵贻书请教。
摛藻答之。
文多皆不录。
沙门慧晓姓傅。
心学明畅。
其材殆亚于
游齐住灵岩寺数十年。
人初不以为异也。
间尝以乡里之戚。
谒山
令以他客辞不遽接。
晓作释子赋以见意而去之。
名由是显。
遗言搆甓坟。
俾弟子信士郑子文立碑。
释慧命
姓郭
太原晋阳人
徵士郭琦之后也。
梁大通五年辛亥之岁。
生于湘州长沙郡
天挺英姿秀拔群表。
虽居绮年人多倾异。
觉梦之际光触其身。
明悟条序深有殊致。
时湘部名僧相谓曰。
阇梨
位地难测。
然入如来室者。
慧命矣。
故自结发日新开裕。
八岁能诗书。
体貌凝远。
识者知非常器。
然而锐精听习妙入深义。
故使理超文外照出机前。
智不惊愚贞无绝俗。
道亲物疏。
州闾赞重。
年十五诵法华经。
两旬有半一部都了。
寻事剃落学无常师。
专行方等普贤等忏。
讨据华严以致明道。
行自襄沔。
闻恩光先路二大禅师千里来仪投心者众。
乃往从之。
后游仙城山
即古松仙之本地也。
先有道士孟寿者。
幽栖积岁祈心返正必果所愿。
舍所居馆充建寺塔。
未至山夕。
寿忽恍焉如梦。
大见神祇严卫馆侧。
至觉惊喜登岩怅望。
遂睹梵旅盈林。
至也。
趋而礼谒。
即舍所住为善光寺焉。
供事骈罗众侣咸会。
于州治讲维摩经。
大乘驾御之津。
入道乘玄之迹。
禅智所指罔弗倒戈。
既满九旬便辞四部。
衣钵随从还返故林。
法音禅师者。
同郡祁人
本姓王氏
不言知已。
两遂得朋。
同就长沙果愿寺能禅师
修学心定。
未结数旬法门开发咨质迟疑。
乃惟反启。
惧失正理通访德人。
故首自江南终于河北
遇思邈两师方祛所滞。
后俱还仙城。
仅得五稔预知亡日。
乃携音手于松林相顾笑曰。
即斯两处便可终焉。
侍者初闻未之悟也。
不盈旬望同时遇疾。
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日精爽不谬。
正坐跏趺面西念佛。
咸睹佛来合掌而卒。
同众有梦天人下地幢幡照日。
又闻房宇唱善哉者。
奇香异乐闻熏非一。
音以其月十七日
亦坐本处。
所现瑞相颇亦同伦。
音两贤。
俱年三十有八矣。
即于树下搆甓成坟。
有弟子清信士郑子文。
立碑于寺。
门人慧朗。
祖传业不坠禅风。
化行安沔道明随世。
慧思定业是同。
赞激衡楚词采高掞。
寔过之。
深味禅心慧声遐被。
著大品义章融心论还原镜行路难详玄赋。
通述佛理。
识者咸诵文或隐逸未喻于时。
有注解者。
世宗为贵。
自居山舍学徒腾聚名溢南北。
有菩萨戒弟子济北戴逵
学声早被名高列国。
乃贻书于曰。
窃以。
渭清泾浊。
共混朝宗之源。
松长箭短。
同秉坚贞之质。
幸预含灵五常理宜范围三教。
是以阙里儒童。
阐礼经于洙济。
苦县迦叶。
迁妙道于流沙。
虽牢笼二仪。
盖限兹一世。
岂如兴法轮于鹿苑
荡妄想于鹫山。
半满既陈权实斯显。
诚教有浅深人无内外。
禅师德声远振。
行高物表。
摄受四依。
因牧羊而成诵。
负笈千里。
历龙宫而包括。
内贯九部。
搜雪山之秘藏。
外该七略。
壁水之典坟。
支遁天台之铭。
竺真罗浮之记。
昙赋七岭汰咏三河
宝师妙析庄生
璩公著论表集。
吞云梦如指诸掌。
加以妙持净戒如护明珠。
善执律仪譬临玄镜
禀罗云之密行。
种宾头之福田。
抚挹定水便登觉观。
高荫禅支将逾喜舍。
是以不远潇湘。
来仪沔陆。
植杖龙泉乃为精舍。
回车马首即创伽蓝。
凿岭安龛。
讵假聚砂成塔。
因山构苑。
无劳布金买地。
开士云会。
袂似华阴
法侣朋冲。
众齐稷下。
禅室晨兴时芳杜若
支提暮启暂入桃源。
香山梵响将阮啸而相发。
日殿妙音。
与孙琴而高韵。
紫盖贞松仍撝上辩。
洪崖神井即蓥高心。
故以才堪买山。
德迈同辇。
崇峰景行墙仞悬绝。
弟子业风鼓虑。
欲海沈形。
渚宫沦覆。
将历二纪。
昼倦坐驰夜悲愕梦。
未能忘怀彼我归轸一乘。
遣荡胸衿朗开三达
既念鼠弥伤鸟系。
昔在志学家传赐书。
五礼优柔三玄餍饫。
颇绝韦编构述馀绪。
爰登弱冠捃摭百家。
及乎从仕留连文翰。
虽未能探龙门而梯会稽
赋鹪鹩而咏鹦鹉。
若求其一分亦髣髴古人。
但深悟聚泡。
情悲交臂。
常欲蝉蜕俗解贪味真如。
一日郧城许修。
隗馆屈膝。
情欣系袜遇同进履。
未尽开衿遽嗟飘忽。
寻拂衣世网脱屣牵丝。
沧浪濯缨汉阴抱瓮。
行餐九转用遣幽忧。
渐悟三空将登苦忍。
梁观玉不废从师。
深涧折无妨请益。
所希弥天胜气乍酬凿齿。
雁门高论时答嘉宾。
冬暖如愿珍清轨。
室迩人遐弥轸襟带。
馀辞浅简。
望无金玉幽林。
沙门释慧命
酬书济北戴先生
夫一真常湛。
徼妙于是同玄。
万圣乘机。
违顺以之殊迹。
是以西关明道东野谈仁。
彫朴改工有无异轸。
今若括此二门。
原兹两教。
岂不归宗三转会入五乘。
藉浅之深资权显实。
斯若池分四水始则殊名。
海控八河终无别味。
檀越幼挺奇才。
夙怀茂绪
华辞卓世雅致参玄。
智涉五明学兼三教。
益矣忘。
蹈颜生之逸轨。
损之为道。
慕李氏之玄踪。
虽复六经该广百家繁富。
圣贤异准儒墨分流。
或事旷而文殷。
或言高而旨远。
莫不纳如瓶受说似河倾。
明镜匪疲洪钟任扣。
子建挹以奇文。
长卿恧其高趣。
故虽秦楚分墟周梁改俗。
白眉青盖。
龟玉之价弗渝。
栖凤卧龙。
鱼水之交莫异。
加以识蓥苦空志排尘俗。
形虽廊庙器乃江湖。
是以属叹牵丝兴言世网。
辞同应陆调合张严。
嗟失火之遽传。
悯清波之速逝。
方应濯足从道洗耳辞荣。
九转充虚四扇排疾。
然后寻八正以味一真。
解十缠而遣三患。
斯之德也宁不至哉。
贫道识难清心尘易拥。
定惭花水戒非草系。
才侔撤烛学谢传灯。
内有愧于德充。
外无狎于人世。
是以淹滞一丘寓形蓬
端居千仞托志筠
测四序于风霜。
候二旬于眺魄。
至乃夜闻山鸟仍代九成。
昼视游鱼聊追二子。
荜户弊衿。
既在原非病。
朱门结驷。
亦于我如云。
所叹藤鼠易侵树猿难静。
劳想鹫头倦鸡足。
至于林凋秋叶曾无独觉之明。
谷响春莺终切寡闻之叹。
忽承来问曲见光誉。
幽气若清音如玉。
诚复溢目致欢。
而实抚膺多愧。
虽识谢天池未辩北溟之说。
而事同泥井惭闻东海之谈。
所冀伊人于焉好我黄石匪遥。
结期明旦白驹可絷。
用永今朝善敬清猷。
时因素札言不洗意。
报此何伸。
时或以晋代谯国戴逵
今考挍行事非也。
晋书云。
大元十二年徵隐士戴逵
不久寻卒。
至梁大通三年
经一百四十三载。
命公方生。
计不相见。
又非济北明矣。
时又有沙门慧晓。
厥姓傅氏。
亦以禅绩献公
文才亚于慧命
北游齐壤居止灵岩
数十年间幽闲精业。
众初不异之也。
及乡民有任山荐令者。
晓去乡岁久思问亲亲。
行至县门使人通令。
令正对客未许进之
踟蹰之间又催通引。
客犹未散。
令且更延。
晓悟曰。
非令之为进退。
乃吾之爱憎耳。
岂乡壤之可怀耶。
省事取纸援笔。
而裁释子赋。
纸尽辞穷。
告曰。
若令问觅。
可以此文示之。
吾其去矣。
于是潜遁。
故赋云。
咄哉失念。
欻尔还觉。
是也。
及后追灵岩
穷讨不见。
出赋示僧。
方知晓之才也。
于是人藏一本。
用祛鄙吝。
晓后寻诸名岳。
养素栖心。
时复流目人世。
而还晦形幽阜。
卒不测其所终。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林南梁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七 摄念科
吴人
大同中
潼州
居豆圌山神祠中。
山西北。
去城百四十里。
神尤灵异。
民所祭谒。
每禅默。
一日有巨蟒。
蟠屈绳床前。
举首俯仰。
如揖让状。
为受三归已。
即去。
自尔稍加构辟安帖。
卒无他。
蜀山多猿。
独此山之北。
涪水之阳。
素无有。
居之。
俄两猿不知何许来。
栖托久不去。
岁月淹迈。
孚乳既繁。
数盈百十。
出山。
则群送至龙门口。
又伫望其回。
物情之感慕如此。
未几宿留赤水
岩而旧居屋宇尽倾摧。
归因露坐丛薄中。
虎踞前。
若有所待。
为说法乃去。
竟卒于潼。
僧林
吴人
深有德素
行能动物。
梁大同中
潼州
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圌山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往居之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萦绳床前。
举头如揖让者。
为授三归。
受已便去。
因尔安怗卒无灾异。
其山北涪水之阳。
素来无猿。
栖托已来。
便有两头依而住。
有初见者云度水来。
及后出山门。
猿还洄度。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孚乳产生。
乃有数十。
有时送林至龙门口。
伫望而返。
后往赤水岩故寺中。
屋宇并摧止有丛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前。
低目视
乃为说法。
良久便去。
尔后孤游雄悍不避恶狩。
常行仁济。
感化极多。
末卒于潼部。
僧林
吴人
深有德素行能动物。
梁大同中
潼州城西北百四十里有豆图山。
上有神祠。
土民敬之。
每往祭谒。
往居之。
禅默累日。
忽有大蟒。
萦绳床前。
举头如揖让者。
为授三归。
受已便去。
自尔安帖卒无灾异。
其山北涪水之阳素来无猿。
栖托已来便有两头。
而住。
有初见者云度水来。
及后出山门。
猿还泅渡。
如此非一。
年月淹久孚乳产生。
乃有数十。
有时送林至龙门口。
伫望而返。
后住赤水岩故寺中。
屋宇并摧止有丛
便即露坐。
有虎蹲于前低目视
乃为说法。
良久便去。
尔后孤游雄悍不避恶兽。
常行仁济感化极多。
末卒于潼郡。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求那跋陀罗南朝宋 394 — 468
相关著作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394—468 【介绍】: 或称摩诃衍
南朝宋时僧,中天竺人。
本婆罗门族。
习大乘,专精志学,博通三藏,苦节有精理。
文帝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
帝遣使迎至京师,住祗洹寺讲经。
孝武帝大明初出新经《胜鬘经》,为时所重。
明帝泰始四年卒于建康
全宋文·卷六十三
求那跋陀罗,译言功德贤,中天竺人,号摩诃衍
元嘉十二年泛海至广州
文帝迎住祗洹寺,后从谯王荆州孝建中中兴寺泰始四年卒,年七十五。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一 弘法科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始以家世事外道法。
因遁去。
求师剃落。
沙门
师令探经。
得大品华严。
师喜曰。
汝于大乘有缘乎。
为授菩萨戒。
而大乘益精。
时号摩诃衍
寻以书谕父母。
使归正。
既遍历师子诸国。
乃附舶而东。
届中途。
所饮之水既竭。
又风息不能进。
贤咒之。
骤雨充足。
广州
刺史车朗以闻。
驿至京师
元嘉十二年
初住祗洹寺。
已而诏入内供养。
琅琅颜延之
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彭城王义康
南谯主义宣。
皆师事之。
译杂阿含法鼓胜鬘楞伽等经。
共百馀卷。
谯王请讲华严经。
而贤独恨未善华言。
祷观世音以求感应。
夜梦神力士易其首。
旦起顿通语义。
遂就讲。
王以屡有怪梦问之。
对曰。
京都行有祸矣。
王构逆谋。
贤谏之。
至流涕。
王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堕江中。
一心诵观世音。
手捉竹杖。
见童子牵其衣。
贤曰。
汝小儿。
乃能尔耶。
至岸欲脱纳衣偿童子。
忽失所在。
王玄谟承诏。
送贤至台上尉安之。
且曰。
企德有日。
乃今始遇。
间关来归。
宁有恨乎。
对曰。
无所恨。
但念夙缘逢此适成熟耳。
上又戏之曰。
颇念谯王否。
对曰。
古人不忘一饭。
王饭我十年。
敢遽忘哉。
愿当从阶下。
求为王脩冥福。
惟哀怜之。
上为改容。
中兴寺成。
诏徙以住持。
上尝宴东府
王公毕集。
诏趣贤。
贤至。
皤然清臞。
上望见谓谢庄曰。
摩诃衍有机辩。
当戏之。
贤趋陛。
上曰。
摩诃衍不负来。
唯有一在。
即应声曰。
贫道客食陛下三十载
恩遇之厚。
无所欠。
所欠唯一死在。
上喜为促席。
一坐尽倾。
永明六年旱。
遍走群望无所验。
诏贤曰。
霶霈而后相见。
贤即绝饮食。
自嚗北湖钓台上。
嘿诵经咒。
明日大霔。
公卿入贺。
施与有加焉。
太始四年正月
示疾而卒。
春秋七十五。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幼。
学五明诸论。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
其家世事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范。
即投簪落䰂(音采)专精志学。
及受具戒博通三藏
到师子诸国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随舶泛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宋丞相南谯王义宣荆州
创房殿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华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喜悦。
旦起语义皆通备领华言。
于是就讲。
元嘉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云。
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傪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诤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火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筇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駃。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惚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
敕问并准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张畅宋灵秀等并是驱迫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中兴寺成敕令移住。
后于秣陵凤凰楼西起寺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
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降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
初如车盖。
日在风震云合连日降雨。
寻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飞鸟乃集手取食。
太宗世礼供隆到。
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愈。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三日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隅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中天竺人也。
少传五明。
天文书算。
医方咒术。
风甬盈虚。
世间术业。
多所究竟。
而志力坚明。
偏习方等。
以外典杂事弊释氏。
乃遁游师子国
依师入道。
专情学务。
辞小习大。
号之为摩诃乘焉
师欲试之。
命就闇室。
操取经匣。
即得华严大品。
师曰。
大乘于汝乃有重缘。
奉书父母。
劝归正法。
曰若专外道。
虽还无益。
若归依三宝。
则长得奉见。
父感至言。
遂乖邪崇正。
顷之功德贤乃奉送资供。
求向东方。
因随舶汎海。
元嘉十二年春
始至广洲。
云峰山
立寺以山为名。
刺史车朗表闻。
宋文帝遣使迎接。
其年冬至京师
敕住祇洹寺。
遥入宫台传译。
意好欣然若故旧。
甚敬异之。
琅邪颜延之
宕才硕学。
束带诣门。
于是京邑道俗。
车盖相望。
彭城谯王义宣置师事焉。
众僧共请出经。
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
初出杂阿含经五十卷。
又于东安寺。
出法鼓经二卷。
出相续解脱经二卷。
第一义五相略一卷。
后于舟杨郡。
译出胜鬘经一卷。
又于道场寺
出央掘四卷。
楞伽经四卷。
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惠观执笔。
辨章文义妙会。
先自元嘉二十三年
谯王镇荆洲。
请与俱行。
安憩辛寺。
更立殿房。
即于寺内。
无忧王经一卷。
八吉祥经一卷。
过去现在因果四卷。
无量寿一卷。
泥洹一卷。
凡十三部。
合七十三卷。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汉语。
愧难积旬。
即旦夕礼忏。
请乞冥应。
遂梦有人。
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来。
至其前曰。
何故忧邪。
跋陀具以事对答。
曰。
不痛。
壑然便觉。
心神喜悦。
旦起言义皆备领汉语。
于是就讲。
弟子法勇传译。
僧念为都讲。
虽因译人。
而玄解往复。
元嘉将末。
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答以京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
而二凶构逆。
孝建之初
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
而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陈争垦切。
乃流涕而出。
曰必无所翼。
贫道不容扈从。
义宣问曰。
法师何故谓弟子举事不成。
答曰。
大王名义宣
当以义济。
今兴兵犯从非义也。
何以能剋。
义宣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过江洲。
见咸质质。
问曰。
法师观弟子军容何如。
答曰。
犹如聚墨耳。
梁山之败。
火榄转迫。
去岸悬远。
𠜁无济理。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
投身江中。
水裁至
以杖刺水。
水深流驶。
见一童子。
寻后而至。
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
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
欲宾童子。
顾览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孝武敕军中得摩诃乘
善加料理。
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还都。
孝武即时引见。
顾问委典。
曰企望日久。
今始相遇。
跋陀对曰。
既染觉戾。
分为灰粉。
今得接见。
重荷生造。
敕问置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豫戎事。
张畅宗灵秀等。
并是驱逼贫道所明。
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孝武曰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
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跋陀在荆洲十载。
每与谁王书疏。
无不记录。
及军败简检。
无片言及军事者。
孝武明其托谨。
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
聊戏问曰。
丞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
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
乞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悽然动容。
义而许焉。
中兴寺成。
敕令移住。
令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𩬊。
白首皓然。
孝武遥望。
顾语尚书谢庄曰。
摩诃乘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必悟人意。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
摩诃乘不负远来之意。
但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远归京。
垂四十年。
天恩隆遇。
衔块罔极。
但七十老病。
唯一死在。
其机辨。
敕近御座。
举朝屡目焉。
后于秣陵凤凰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
辄有推户而唤。
视不见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曰。
汝宿缘居此。
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
常为汝等居住者。
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居。
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
鬼神千数。
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大明七年天下亢旱。
祈祷山川。
累日无验。
孝武请令祈雨。
必使有感。
如其无效。
不须相见。
跋陀答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翼必降泽。
如其不获。
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
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
西北云起如车盖。
日在
风震合。
即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嚫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
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
未尝辍手。
每食竟辄分食。
飞鸟集手取食。
至明之世。
礼供弥盛。
泰始四年正月
觉体不平。
便豫与明帝公卿告辞。
临终之日。
延伫而望云。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五。
明帝深加痛惜。
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
荣众备焉。
又续有求那毗地
中天竺人。
聪瞻有记。
诵经十馀万言
兼解阴阳道术。
以齐建元中来至。
住毗舍离寺。
永明十年
译出十二因缘。
及颀湏达长者经。
造正观寺()。
求那跋陀罗
此云功德贤
中天竺人。
以大乘学故世号摩诃衍
本婆罗门种。
幼学五明诸论。
天文书算医方咒术靡不该博。
后遇见阿毗昙杂心。
寻读惊悟。
乃深崇佛法焉。
其家世外道禁绝沙门
乃舍家潜遁远求师友。
即投簪落彩专精志学。
及受具足博通三藏
为人慈和恭恪事师尽礼。
顷之辞小乘师进学大乘。
大乘师试令探取经匣。
即得大品华严。
师嘉而叹曰。
汝于大乘有重缘矣。
于是读诵讲宣莫能詶抗。
进受菩萨戒法。
乃奉书父母劝归正法曰。
若专守外道则虽还无益。
若归信三宝则长相见。
其父感其言至。
遂弃邪从正跋陀前到师子诸国。
皆传送资供。
既有缘东方。
乃随舶汎海中途风止。
淡水复竭举舶忧惶。
跋陀曰。
可同心并力念十方佛称观世音。
何往不感。
乃密诵咒经恳到礼忏。
俄而信风暴至。
密云降雨。
一舶蒙济。
其诚感如此。
元嘉十二年广州
刺史车朗表闻。
宋太祖遣信迎接。
既至京都敕名僧慧严慧观
新亭郊劳。
见其神情朗彻莫不虔仰。
虽因译交言而欣若倾盖。
初住祇洹寺。
俄而太祖延请深加崇敬。
琅琊颜延之通才硕学。
束带造门。
于是京师远近冠盖相望。
大将军彭城王义康
丞相南谯王义宣
并师事焉。
顷之众僧共请出经于祇洹寺。
集义学诸僧译出杂阿含经。
东安寺出法鼓经。
后于丹阳郡译出胜鬘楞伽经。
徒众七百馀人。
宝云传译。
慧观执笔。
往复咨析妙得本旨。
谯王荆州
请与俱行安止辛寺。
更创房殿。
即于辛寺出无忧王过去现在因果及一卷无量寿一卷泥洹央掘魔罗相续解脱波罗蜜了义现在佛名经三卷第一义五相略八吉祥等诸经并前所出凡百馀卷常令弟子法勇传译度语。
谯王欲请讲华严等经。
跋陀自忖未善宋言有怀愧叹。
即旦夕礼忏请观世音乞求冥应。
遂梦有人白服持剑。
擎一人首。
来至其前曰。
何故忧耶。
跋陀具以事对。
答曰。
无所多忧。
即以剑易首更安新头。
语令回转曰。
得无痛耶。
答曰。
不痛。
豁然便觉心神悦怿。
旦起道义皆备领宋言。
于是就讲。
元嘉将末谯王屡有怪梦。
跋陀
都将有祸乱。
未及一年元凶构逆。
孝建之初谯王阴谋逆节。
跋陀颜容忧惨未及发言。
谯王问其故。
跋陀谏争恳切。
乃流涕而出曰。
必无所冀。
贫道不容扈从。
谯王以其物情所信。
乃逼与俱下。
梁山之败大舰转迫。
去岸悬远判无全济。
唯一心称观世音。
手捉邛竹杖投身江中。
水齐至膝。
以杖刺水。
水流深驶。
见一童子寻后而至以手牵之。
顾谓童子。
汝小儿何能度我。
恍忽之间觉行十馀步。
仍得上岸。
即脱纳衣欲偿童子。
顾觅不见。
举身毛竖。
方知神力焉。
王玄谟督军梁山
世祖敕军中得摩诃衍
善加料理驿信送台。
俄而寻得。
令舸送都。
世祖即时引见顾问委曲。
曰企望日久今始相遇。
跋陀曰。
既染衅戾分当灰粉。
今得接见重荷生造敕问并谁为贼。
答曰。
出家之人不预戎事。
张畅宋灵秀等并见驱逼贫道。
所明但不图宿缘乃逢此事。
帝曰。
无所惧也。
是日敕住后堂供施衣物。
给以人乘。
跋陀在荆十载。
每与谯王书疏无不记录。
及军败检简无片言及军事者。
祖明其纯谨益加礼遇。
后因闲谈聊戏问曰。
念承相不。
答曰。
受供十年何可忘德。
今从陛下乞愿。
愿为丞相三年烧香。
帝悽然惨容义而许焉。
中兴寺成敕令移住为开三间房
后于东府宴会。
王公毕集。
敕见跋陀
时未及净发白首皓然。
世祖遥望顾谓尚书谢庄曰。
摩诃衍聪明机解。
但老期已至。
朕试问之。
其必悟人意也。
跋陀上阶。
因迎谓之曰。
摩诃衍不负来之意。
但唯有一在。
即应声答曰。
贫道归帝京垂三十载。
天子恩遇衔愧罔极。
但七十老病唯一死在。
其机辩。
敕近御而坐。
举朝属目。
后于秣陵凤皇楼西起寺。
每至夜半辄有推户而唤。
视之无人。
众屡厌梦。
跋陀烧香咒愿曰。
汝宿缘在此我今起寺。
行道礼忏常为汝等。
若住者为护寺善神。
若不能住各随所安。
既而道俗十馀人。
同夕梦见鬼神千数皆荷担移去。
寺众遂安
今陶后渚白塔寺即其处也。
大明六年天下亢旱祷祈山川累月无验。
世祖请令祈雨必使有感。
如其无获不须相见。
跋陀曰。
仰凭三宝。
陛下天威冀必隆泽。
如其不获不复重见。
即往北湖钓台烧香祈请。
不复饮食。
默而诵经。
密加秘咒。
明日晡时西北云起如盖。
日在风震合连日降雨。
明旦公卿入贺。
敕见慰劳。
䞋施相续。
跋陀自幼以来蔬食终身。
常执持香炉未尝辍手。
每食竟辙分食飞鸟。
乃集手取食。
太宗世礼供弥隆到大始四年正月觉体不悆。
便与太宗及公卿等告别。
临终之日延伫而望之。
见天华圣像。
禺中遂卒。
春秋七十有五。
太宗深加痛惜慰赙甚厚。
公卿会葬荣哀备焉。
时又有沙门宝意
梵言阿那摩低。
本姓康
康居人
世居天竺
宋孝建中来止京师瓦官禅房。
恒于寺中树下坐禅。
又晓经律。
时人亦号三藏
常转侧数百贝子
立知凶吉。
善能神咒。
以香涂掌。
亦见人往事。
宋世祖施其一铜唾壶。
高二尺许。
常在床前。
忽有人窃之。
意以席一领。
空卷之咒上数通。
经于三夕唾壶还在席中。
莫测其然。
于是四远道俗咸敬而异焉。
齐文惠文宣梁太祖
并敬以师礼焉。
永明末年终于所住。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慧璩南朝宋
释慧璩
丹阳人
出家止瓦官寺
读览经论涉猎书史
众技多闲而尤善唱导。
出语成章动辞制作。
临时采博罄无不妙诣。
宋太祖文皇帝车骑臧质
并提携友善雅相崇爱。
谯王镇荆要与同行。
后逆节还朝。
梁山设会。
顷之谯王败。
还京。
宋孝武设斋。
唱导。
曰。
今日之集何如梁山
曰。
天道助顺况复为逆。
悦之。
明旦别䞋一万后敕为京邑都维那
大明末终于寺。
年七十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慧弼陈朝 538 — 599年3月15日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99 【介绍】: 南朝陈僧。
常州宜兴人俗姓蒋
幼聪颖,时许为王佐才
陈初,于惠殿寺出家,习《成实论》。
文帝时,游诸讲肆,精通玄极。
宣帝时,敕住长城报德寺,讲《涅槃》、《法华》等经,风动一时。
寻诏入
后归住常州安国寺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二 义解科(二)
常州宜兴之蒋氏。
玄略
父元晛。
季父元举
皆有名位。
幼神爽。
见者嗟异焉。
永定二年
陈室龙兴
武帝躬纡衮冕。
为剪周罗
诏上方给三衣什物。
仍师事慧殿寺领法师
领盖东南僧望也。
始从之受成实。
弱冠依宝梁明上弘新实天宫晃公。
敷心论。
遂精研力究。
而六足八犍。
四真五聚。
若指诸掌。
天嘉元年
乃去小务大。
学四论于绍隆哲公。
阅数旬该贯玄极。
然慧解沈郁。
词吐抑扬。
而名声益重矣。
太建十年
诏居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
簪裾满席。
禀戒承归者如市。
属哲公垂灭。
遣使招之。
付以曲几麈尾经书等。
以托后事。
南内附。
因归乡里。
缮治陈武所营安国寺而老焉。
真观法师为制寺碑。
文载别录。
开皇十九年正月疾。
三月十五日奄尔而化。
春秋六十有二矣。
华阳山
弟子慧方立碑。
释慧弼
姓蒋氏
常州义兴人也。
玄略以忠孝登朝。
父元贶以才华待诏
咸佩印绶并奏弦歌。
季父元举陈世公功。
庭列鼓钟路横骖驷。
车马之客填阶。
琴啸之宾盈席。
青襟之年神爽。
咸异嗟曰。
此子若逢凤德。
终为王佐之才。
既挺龙颐。
必有封侯之应。
情存出俗。
因而答曰。
无为之贵可以娱情。
有待之烦徒劳人耳。
于即蔬素迁迟便思脱躧。
武龙大兴元福。
永定二年
躬行衮冕为剪周罗
三衣什物一时通给。
乃伏业于惠殿寺领法师为弟子。
领东南竹箭震泽风声。
王族望僧涂香是属。
亲承雅训听受成实。
年登弱冠握锥淮海。
值宝梁明上盛弘新实。
天宫晃公又敷心论。
遂穷神追讨务尽教源。
所以六足八揵四真五聚。
明若指掌罔或有遗。
天嘉元年游诸讲肆。
旁求俊烈备见百梁
悟茅茨之陋。
频涉三休。
恨土阶之鄙。
乃去小从大徙辙旧章。
听绍隆哲公弘持四论。
才经一悟功倍常徒。
研味数旬精通玄极。
是知大智本行。
与日月而齐明。
称普闻
将风云而共远。
然其神思沈郁词吐抑扬。
剪万古之盘根。
朗百年之闇室。
浙左饮德更甚江东
太建十年
下敕于长城报德寺
讲涅槃法华。
瓶锡盈堂簪裾满席。
质疑请道接踵成林。
禀戒承归排肩如市。
莫不谓百步之香草或千年之圣人。
爰至哲公将乎大渐。
仍遣使者召还京室。
鸾几麈尾经书义疏。
预是讲仪一皆付嘱。
欲令法轮不断佛种相仍。
顶受遗令时满六年。
敷演论经各盈十遍。
传授之美复见伊人。
隋师伐罪陈运受终。
思报地恩言旋故里。
安国寺陈武所营。
基趾仍存房庑彫坏。
蒙犯霜露振锡扬烟。
广率良朋愿言修理。
故得寺宇光华门房俨丽。
真观法师制寺碑曰。
花塼锦石更累平阶。
秋莲还庄竦塔。
月临月殿。
粉壁照于金波。
云映云台
画梁承于玉叶是也。
至于经像缮修钟磬镕范。
其为法利胡可胜言。
开皇十九年正月
忽抱气疾便觉弥留。
至三月半午时从化
春秋六十有三。
窆于华阳之山。
学士慧方陪随岁久。
义解钩深。
堪任传灯。
咸以付嘱。
乃立碑于寺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僧普旷北周至隋 548 — 620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48—620 【介绍】: 僧。
岐州扶风人俗姓樊
七岁出家,居山为沙弥十五年。
受戒后,乞食人间二十余年。
时过讲席,听论开解,遂造精诣。
后住樊川。
北周毁佛时,曾往帝廷陈理,不从,遂还俗。
武帝时,曾为通道观学正
复入仕,为岐山从事
隋时复为僧,居兴善寺
炀帝大业末,为僧纲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十六 护教科(二)
俗姓樊氏
扶风人
七岁依上圆禅师出家。
沙弥
居山饵柏。
一十五载
日夕看诵勤至。
进具后。
行头陀法。
乞食人间。
栖林宿冢。
二十馀载。
后游聚落讲席。
听其议论。
即升高座以讲。
皆新奇颖拔。
而听者莫不悦服。
武龙潜。
每抗河辨。
尝居樊川。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其人止之。
又从索耳。
刖慧之无难色。
周建德间
将废二教。
关中五众不安。
躬诣帝廷陈谏。
弗听。
退而遂混俗焉。
帝置通道观。
以存李宗。
仍养学士三百人于内。
选佛道奇材充之。
以义理精通。
任居学正
项之罢。
复擢任岐山从事
毡裘纱帽。
鬓垂帽外。
帽系颔下。
以为常。
公事判断如流。
稍繁剧。
竟去曰。
我本道人。
谁能堪此。
隋祖相周。
先立菩萨僧百二十人。
其相不剃剪。
而冠服如俗礼。
并访求前日之有声者。
为之。
寔当其一焉。
俄悉仍旧。
兴善寺一日道士
共移通道观钟于玄都观曰已得旨矣。
率其属。
争之曰。
学正也。
宜得钟。
道士相观散去。
炀帝在御。
诏居禅定寺
大业末
诏任僧纲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命舍身。
不须茔垄。
弟子拾萃馀骸。
塔于终南龙池峰。
释普旷
俗姓樊氏
扶风𮟿人也。
七岁出家。
依止圆禅师而为沙弥
居山饵柏一十五载
诵读经教日夕相连。
及进大戒便行头陀。
乞食人间栖投林蒙二十馀载。
刚梗严毅卓荦不群。
言议酬捷孤然天挺。
后游聚落采拾遗文因过讲席听其馀论。
素未开解闻即宪章。
便搆心曲陈论高座。
发言新奇卒难解释。
皆叹其俊锐莫肯前驱。
每与周武对扬三宝。
析理开神。
有声朝典。
佛法正隆未劳听解。
遂往樊川头陀自静。
夜宿寒林。
人有索其首者。
引刀将刎。
乞者止之。
又从索耳便刵而惠之。
建德之年将坏二教。
关中五众骚扰不安。
闻之躬往帝庭广陈至理。
不纳其言。
退而私业。
于斯时也寺塔湮废投命莫从。
远造则力竭难通。
近从则心轻易徙。
遂因其俗位消息其中。
武帝虽灭二教意存李术
便更置通道观学士三百人。
并选佛道两宗奇才俊迈者充之。
理义精通时共佥举。
任居学正剖断时秀为诸生先。
不久废观。
听士随才赋任。
力怯躬耕糇粒无委。
寄禄登庸复任岐山从事
奉遵旧约不黩情染衣。
故毡装倨傲临官剃发留须。
头戴纱帽缨其咽颔。
用为常轨。
有事判约笔断如流。
务涉繁拥者。
便云我本道人不闲俗网。
周国上下咸委其仪度也。
通博任其处世。
隋氏将兴菩萨僧立。
相如朝服不同剃剪。
员置百二十人。
并括前法牙角不涅尘俗者。
识悟闻达当其一焉。
寻复废之。
大法昌显并预出家同居兴善。
果敢雄敏众所先之。
隋文以通道观钟赐玄都观
黄巾一族同共移来将达前所。
率其法属径往争之。
立理既平便又刵耳。
道士望风索然自散。
乃悬于国寺声震百里。
隋高晏驾禅定郁兴。
乃召居之。
大业末年又登纲任。
大唐启运别奉诏书。
曩积芳猷日别相见。
武德三年三月卒于慈门寺。
春秋七十三。
遗告舍身山路不须茔垄。
弟子捃萃馀骨。
起塔于终南龙池之峰。
树铭旌德
于今存焉。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释道汪南朝宋 ? — 465
新脩科分六学僧传·卷第二十四 感通科
潘氏。
长乐人
幼随其季父。
建业
年十三。
庐山远公
愿为沙门
梁州为盗所劫。
冥祷观世音氏乃免。
河间
玄高法师学禅法。
中途值吐谷浑兵至。
于是游城都。
徵士费文渊
为建祇洹寺。
留居之。
化行西川
刺吏张悦入朝廷。
誉于京师
宋孝武闻其名。
致居中兴寺
上表恳辞。
后刘思考临州
讲说。
乃应命。
大明中
景茂以负檐寺屈居之。
泰始元年卒。
思考为起塔于寺门云。
本姓潘
长乐人也。
世规家训。
以廉约为风。
姿禅高秀。
长七尺七寸。
幼有不恒之识。
宗族固已异之。
少孤随叔在京师
年十三。
庐山远公出家。
研味禅律。
停山十馀载。
新出诸经。
靡不精综。
大涅槃经。
后传江左
复还京师
计论大义。
□□费游文子雅相知爱。
命子侄咸师之。
茹蔬餐素五十馀年。
博综经律。
穷览数论。
兼涉外典。
识瞻开诱。
才强计辨。
自龙花祇洹天竺武担相思长碛诸寺
缮基启刹。
莫不仰止高轨。
修禅习诵。
日夜无缀。
岷蜀佛法由兹大盛。
益土有流寓之民。
数千馀家。
淫祀倒见。
不识正道。
至后。
敬挹清尘。
宗崇释氏者。
殆将本半宁。
蜀郡常元祖。
少事父母以孝。
门。
深信大法。
元嘉二十四年卒。
与其友人梦云。
我从任法师
受菩萨戒。
今得生兜率天。
为善利天子。
因卿语儿辈。
勿复祭奠。
刺史吴郡陆简子
天相礼遇(云云)。
释道汪
姓潘
长乐人
幼随叔在京。
年十三投庐山远公出家。
研综经律雅善涅槃。
蔬食数十馀年。
尝行梁州
道为羌贼所围垂失衣钵。
与弟子数人誓心共念观世音。
有顷觉如云务者覆等身。
群盗推索不见。
于是获免。
后闻河间玄高法师禅慧深广。
欲往从之。
中路值吐谷浑之难。
遂不果行。
于是旋于成都
徵士费文渊初从受业。
乃立寺于州城西北
名曰祇洹。
化行巴蜀誉洽朝野。
梁州刺史申坦有旧。
后致故。
将往省之。
仍欲停彼。
费文渊乃上书刺史张悦曰。
道汪法师识行清白风霜弥峻。
卓尔不群确焉难拔。
近闻梁州遣迎承教旨许去。
阖境之论。
佥曰非宜。
鄙州边荒僧尼出万。
禅戒所资一焉是赖。
岂可水失其珠山亡其玉。
愿鉴九俗之诚令四辈有凭也。
即敦留遂不果行。
还都具向宋孝武
述汪德行。
帝即敕令迎接为中兴寺主。
乃因固辞以疾。
遂获免。
于是谢病下帷绝窥人世。
后刘思考临州大设法祀。
讲说。
乃应请。
或问。
法师常誓守靖。
何以亏节。
答曰。
刘公笃信方欲大法凭之。
何辞小劳耶。
先是峡中人每于石岸之侧见神光夜发。
思考以大明之中于光处起寺。
即崖镌像因险立室。
行途瞻仰咸发净心。
后王景茂请居武担寺僧主
勖众清谨白黑归依。
宋泰始元年卒于所住。
顾命令阇维之。
刘思考为起塔于武担寺门之右。
景和元年萧慧开西镇成都
高誉思共讲道。
行至中途闻已逝。
乃叹曰。
惜也吾不及其人。
文举之追康成曾何足道。
其为时贤所惜如此。
时蜀江阳寺释普明长乐寺释道訚。
并戒德高
蔬食诵经苦节通感。
訚学兼内外尤善谈吐。
吴国张裕请为戒师云。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姚吟南朝宋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介绍】: 南朝宋会稽山阴人
有高趣,事亲至孝。
宋孝武帝孝建初义阳王刘昶临州,辟为文学从事,不就。
颜峻东扬州,饷米二百斛,辞不受。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殷芸南梁 471 — 529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471—529 【介绍】: 南朝梁陈郡长平人字灌蔬
励精勤学,博洽群书。
齐永明中,为宜都王行参军
梁武帝天监中,累官秘书监司徒左长史
普通中,直东宫学士省。
武帝命作《小说》十卷,世称《殷芸小说》。
今有辑本。
全梁文·卷五十四
字灌蔬陈郡长平人
齐永明中宜都王行参军
入梁为西中主簿后军临州记室,迁通直散骑侍郎中书通事舍人,除通直散骑侍郎尚书左丞,又兼中书舍人,迁国子博士太子侍读西中豫章王长史,领丹阳尹丞,迁通直散骑常侍秘书监司徒左长史、直东宫学士省,有《小说》十卷。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
袁聿修北齐至隋初 ? — 582
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
【生卒】:?—582 【介绍】: 北齐陈郡项县人字叔德
袁翻子。
深沉有鉴识,清心寡欲,与物无竞。
初仕北齐尚书郎十年,未尝受升酒之遗,尚书邢邵呼之为清郎。
后迁太常少卿出使巡省,兖州刺史,遗以白䌷为信,不受,即复称之为清卿
后主天统时尝任信州刺史,为政清明,不言而化。
秩满还,吏民遮道泣留。
,为都官尚书
文帝开皇二年出为熊州刺史,卒于官。
全隋文·卷九
聿修字叔德陈郡项人,一云阳夏人魏都官尚书翻子。
太昌中,为太保开府西阁祭酒,历五兵左民郎中
武定末,为太子中舍人
齐天保初,除太子庶子,行博陵太守,寻兼太府少卿,转大司农少卿
太宁初,除太常少卿
河清中,加冠军辅国将军,除吏部郎中,迁司徒左长史,加骠骑大将军,兼御史中丞司徒录事参军,迁秘书监
天统中,出为信州刺史
武平中,除都官尚书,转吏部尚书
齐亡入周,授仪同大将军吏部下大夫
大象末,除东京宗中大夫
隋受禅,加上仪同,迁东京都官尚书
入,除都官尚书
开皇二年,出为熊州刺史
卒年七十二。
背景地图 当代地名
文中地点一览(电脑自动提取,难免有误,仅供参考)